close

辦公室新設計模式:「後辦公室(Post-Office)時代」 

隨著職場形態的多元與多變,「一個蘿蔔一個坑」的辦公室空間,已經過時了,充滿流動性的「後辦公室(Post-Office)時代」正準備卡位。

1990年代,為了因應職場生活的改變,歐美出現所謂的「另類辦公室」。像是員工無固定座位的「無疆界辦公室」,以及視工作需要轉換空間與設備的「旅館辦公室」。

邁入新世紀,更出現所謂的「都市化辦公室」。這是指辦公室以都市為主題設計各種空間,讓員工依心情與工作的內容自由選擇工作地點,就像人在城市尋找自己的角落。荷蘭老牌保險公司Interpolis,便把原本有如政府機關的辦公室,改造成擁有公園吧台、涼亭會議室的創意空間,讓員工隨時「換位置」。

台灣的後辦公室時代也逐漸來臨。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姚政仲表示,台灣辦公室深受日本軍事化管理影響,空間階級嚴明,老闆與員工界限刻板固定。直到留學歐美的設計師把國外的辦公經驗帶回台灣,「創意辦公室」才找到舞台。

工研院創意中心是台灣少數的「都市化辦公室」。中心發給每位員工裝有輪子的五件家具,包括桌子、椅子、屏風、沙發和邊桌,讓他們隨時隨地組裝自己的辦公室。而中心裡有仿都市空間的「大街」、「廣場」等,就像一個具體而微的城市。

設計工研院創意中心的龔書章表示,設計時創意中心處在「不確定」的狀態:員工的人數、背景與公司組織並不確定,未來也會繼續變動。他因此設計可以隨時組裝拆卸的「移動辦公室」,讓工作空間適應隨時改變的人與組織。這種「不確定」的職場狀態,也是現代社會的趨勢。

 

為什麼辦公室也要都市化?

日本辦公空間學會會長仲隆介,在「Post-Office辦公空間經濟學」一書指出,現代人工作從單純勞力轉移成需要專業知識的Knowledge Work,重視跨部門合作、也必須服務多樣化的顧客。

在這樣多樣化、複雜化的狀況中,公司要提升工作效率,就必須讓員工視經常轉換工作空間,並製造不同員工「邂逅」、激盪創意火花的機會。因此衍生出像都市一樣擁有各式空間的「都市化辦公室」。

 

「料理會議新概念」吧台 辦公室靈魂

創意辦公室不一定非得大費周章張打掉圍牆,一間洋溢食物香氣的廚房,或者一個飄著咖啡香的吧台,就可以吸引員工在此駐足交流、激盪創意。

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吧台區是整個中心的靈魂,有長桌、高腳椅,歡迎員工喝咖啡。牆上還有櫥窗式型杯架,放置所有員工的馬克杯。一個杯子代表一個員工,杯架就像櫥窗一樣展示員工的個性與喜好。執行長張光民還打算將所有員工的照片投影在吧台周圍,「就像一個大家庭展示家庭照!」

華碩工業設計部更把「吧台區」擴展為「客廳」,有沙發、電視與簡易廚房。設計師喜歡窩在這裡打Wii,活動筋骨兼聯絡感情。研究辦公室空間的日本學者岸本章弘,認為餐飲空間是創意辦公室必備的一環。美國高科技公司多設置咖啡吧,準備了咖啡、茶,還有裝滿免費汽水的冰箱、微波爐、烤箱,甚至洗碗機。

岸本章弘在「POST-OFFICE辦公空間經濟學」一書提出「料理會議」的概念。他認為,把廚房當會議室,讓員工邊料理、邊討論事情,聊得更起勁,甚至產生意想不到的構思。

設計師姚政仲主持的大一國際設計公司,就是「料理會議」的典型。廚房是辦公室中最大、最重要的空間,他認為,食物香氣可以卸下戒備心,讓人產生親切感,而廚房代表生活,「創意就來自生活」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g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